梅花易数
 传统中“纯”客观“纯”物质的自然观

 

世间是不存在所谓“纯”客观、“纯”物质的事物的。这里所以这么说,只是借这个“纯”字来强调观察问题及事物的时候,尽量要做到客观、唯物;尽量减少或不带有主观臆想和唯心成份。只有这样做,才容易找到事物的真实、本质的规律。而易学就是一种表述一切事物客观规律性的学问。

中国传统文化中,不管是佛家的“悟空”、“遁入空门”、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还是道家的“无妄(望)无助,无中生有。”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“无为而治”,“无欲”,或是儒家的“易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┅┅”,乃至气功及各种修炼中所讲的“渺渺兮”、“恍恍兮”、“惚惚兮”、“似有似无”、“无中生有”、“混混沌沌”等状态,都是在告戒我们在观察、了解、分析、研究事物之前,头脑思维时应处的一种状态——讲的是一种观察、了解、分析、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和方法。头脑处于这种状态就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观察分析事物之前,我们的大脑思维中无任何唯心成份的干忧。你自己的脑场稳定,当外界事物相对你在运动的时候,你就能感悟到它有(差异性)规律性所反映出的客观规律。这同时也是一种感性(形像)思维的强调。因为感性(形像)思维是一种客观思维方式,但这种感性(形像)思维不只是靠眼睛来识别,还要靠“悟性”来感“悟”。靠眼睛识别,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(因为眼睛是感知可见光中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,而且是事物表面反射过来的电磁波,事物内部的电磁或其它辐射则往往是无从感知的)。因为观察事物的层次、角度、位置等不一样,眼睛在感觉过程中会产生误差,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。何况眼睛还是一种片面感官,它只能感知到电磁波广阔的长河中从红到紫范围内的事物。从片面感官得来的片面信息,经过大脑片面的处理,难免得出不片面的结论。

因此,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,分析问题之前,先将我们曾具有的一切“旧”观念、“旧”概念、“旧”思想等放到一边。专心致志地去观察事物、了解事物。它是什么状态及规律就承认是什么状态及规律。再经过反复的实践、修正、提高,得出切合实际的正确结论。然后,再将这结论与过去我们掌握的“旧”概念,“旧”规律,“旧”理论等进行比较,得出进一步的结论。可是,我们这种不耐稳定的人,往往会有强烈的个人欲望和期望参于观察分析事物;愿意也习惯带着原先我们掌握的知识、观念、模式等去观察分析事物;愿意及习惯运用固定“省事”的照搬模式来观察、分析、认识事物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有知识、有文化的“科学家”在针对边缘科学问题时,常常会犯认识错误的原因。在古今中外使用易学唯物辩证法分析、研究客观事物规律的大量实践中,所以判断指导失误,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有个人的感情、欲望及旧观念等因素参与所致。故而越熟习,越了解的事物,往往越容易失误。

易传中讲:“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。”“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;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唯变所适。”就是要求我们要根据时空关系的变化,具体问题,具体分析,不能一成不变的,先入为主地用固定的模式去观察、分析、研究问题,否则,一定会犯错误的。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关系中,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。所以,我们必须能“知变” 、“应变” 、适变,才不会被无时不在发展变化的客观时空规律地变迁所拋弃。因此,我把这种时空对应规律叫做对应统一规律,而不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只是事物“对应” 关系中的一种状态,而不是其全部。








上一篇:传统从微观到宏观,长远的整体观
下一篇:传统的“形而上者谓之道”思维方式

版权所有 神佛易风水酿名斋 

于喜春老师: 13066600504 / 18940075808

邮箱: 317338701@qq.com

地址: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北顺城路114号

扫一扫 添加微信